找到相关内容2653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譬喻(Avadana)文学中的男女美色与情欲

    变化,立即忏悔,因此今生还得变美的机会。这个丑女变美的故事除了呈现譬喻文学中因果业报的主题之外,也强调如何虔敬仰望佛陀的拯救,而其关键在于观想佛陀的好相。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强调佛陀相貌庄严感人的力量,...

    李玉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13070857.html
  • 僧叡思想研究

    不知归者邪」  (〈齐物论〉)。此言般若智慧遍满宇宙;佛法教示弥布十  方,《十二门论》破斥小乘与外道,拯救六道与二乘,使之  臻于有无互泯,我法二空之境。  由上得知,僧叡藉道家词语,以阐明佛学义理...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22970918.html
  • 试论中国文化对佛教孝道观的融摄

    365-366。  页164  至中国,经中原记载释迦牟尼弟子目莲入地狱拯救母亲的故事  ,内容并强调,藉由盂兰盆会备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侣,能  使现在父母及过去七世父母都得度脱苦厄。由于该经故事感人...

    王志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24370925.html
  • 明末净土宗莲池大师云栖袾宏之佛化儒道及其逼近耆那教与反驳天主教(1)

    生身又名意成身或意化成身,是随意志而产生的形躯,初地 以上的菩萨能够随便采取任何形相以拯救众生,故意留惑润 生。楞伽经区别三种意生身﹕(a) 三昧乐正受意...」之生死流转而获得涅 盘真我之永恒净乐,觉悟超越界的法身、佛性免于轮回生灭 。放生不单拯救禽兽昆虫的身体,而且挽救其精神生命或「 慧命」。 ...

    王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42971095.html
  • 南怀瑾禅学思想评述

    ,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人们与真理的疏离,即只能在知性和理论的层面对真理进行相似的解释和说明,而不能体验真理和实践真理,因此进一步导致人们精神空虚、人格的沦丧以及种种异化和社会弊病。为了拯救世道人心以及克服...

    邢东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43471099.html
  • 昙鸾大师念佛法门研究

    」而排斥「他力」,把度世济人的广大法门蜕变为一种少数根器锐利、悟性颇高的人的心灵体验的「专利」。宗教一旦不再有让人敬畏、崇敬、向往的光辉,不再自觉承担拯救人心的责任,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

    温金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0271186.html
  • 传统中国人的精神空间与生存方式

    西方也被视为文化垃圾的消费方式,正向中国大举渗透。人们视之为社会进步,为之欢欣鼓舞,为之推波助澜。   宋明之际,中国文化的基本信念已经十分脆弱,一些人试图作深层反省与拯救,理学、心学是这种努力的最高...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1071204.html
  • 吴伯耀:〈从“生命实践”观点解读《论语》〉

      子张说:“一个士人,看见危险的时候,能够奋不顾身地挺身拯救;看见可得利益的时候,能思考是否合乎道义;祭祀的时候,能想到是否尽到虔诚的敬意;居丧的时候,能想到是否尽到哀痛的心情。能做到这样,就可以...

    吴伯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1671216.html
  • 早期中国佛教的大乘小乘观

    )  这里大乘与菩萨道紧密的连接,指出象征大乘的菩萨道  即是发大悲的誓愿 (摩诃僧那僧涅),拯救众生。  道行般若和般舟三昧是大乘佛教萌芽期的代表作品。但  是,这两部佛典已能充分显示出大乘佛教思想...

    周伯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92571348.html
  • 菩提心就是要为了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

    病痛之苦,并长生不老地活到今天。对他们而言,唯一的拯救之方、救命之草,就是以前通过修行所获得的修证。有无修证境界的人在面对生老病死之苦的时候,是迥然不同的。虽然释迦牟尼佛与众多成就者也会在表面上示现圆寂...

    堪布慈诚罗珠

    |菩提心|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4/13032071401.html